【心靈】教育是一種雙向互動,讓彼此保持開放、自由、包容的態度

 好的教育激發人的潛力和活力,把人內在的靈性和可能性實現充分地生成。教育不是知識輸入或填鴨,而是感性和理性的綜合潤化,這種潤化如同春雨,潤物細無聲,給人以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進步提升。



雜亂無章的知識堆積不是教育,只是流水線作業,毫無創新和發展可言,對人的全面發展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會讓受教育者陷入平庸的泥沼。好的教育首先讓人成為一個健全的人,一個懂得活在此時此刻、即便外在困頓但內在卻富足的人。


教育是一種雙向互動,讓彼此保持開放、自由、包容的態度

教育的過程是一種雙向的互動,這種互動讓彼此保持開放、自由且包容的態度,讓彼此能夠認識到人類文化的精髓所在。這種態度本身就是一種堅持和精神的傳承,可以一代一代地往下傳。


在對話或問答式教育中,中國的孔子和西方的蘇格拉底堪稱學習的典範,他們創立了自由、開放、平等的對話模式,讓教者與學習者可以同時進入到思想的高地,並從中學會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孔子說,有教無類。而蘇格拉底認為,智慧天生地存在於我們心中,教育者需要做的就是做一個不停叮咬的牛虻,不讓我們變得麻木或沉睡,從而把智慧從我們的內在激發出來。

可以傳授的知識屬於狹義的科學範疇,而那些人生的意義、終極真理或宇宙的本體,是很難像知識那樣傳授的,只有我們在實際的生命過程中自己去體驗和領悟。廣義的終極真理,才是我們教育的最終本質和目標追求,這種追求可以培養人的三觀和獨立思考世界以及自我的不朽動力,幫助我們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進而讓我們認識到世界的來源與去處。“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依然是我們進入到思考世界、認識自我的永恆命題。

教育是一種雙向互動,讓彼此保持開放、自由、包容的態度

技術盛行、金錢資本充斥的時代,意義和價值要在教育的過程中被重視,否則,人會淪為物質的奴隸,變為技術的玩物或工具。無論是哲學家還是教育家,面對時代困境,我們都有義務為處於迷茫中的人們解惑,除蔽,祛魅。教育的本質任務在這些問題的解決中才得以完成。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什麼樣的生活值得我們去追求?作為人為什麼要活著?這不僅是哲學的任務,也是教育的任務。現在的學校教育偏向於培養人的技能,卻越來越忽視人的內在本質問題,對於人生和生命的洞察剖析,我們所做得太少太少了。

大學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主要的是教授學生做人的道理,培育他們哲科思維的能力,直至成為精神上的巨人。頓悟也好,逐漸地培養積累也罷,作為受教育者,我們最終的目的地都是為了達到精神的至高彼岸。牛頓、愛因斯坦、以及那些歷史上偉大的自然科學家,他們的生命愈走到最後,就愈能發現,人類的精神世界是最為獨特的,是需要敬畏和努力進入的全新領域。人所建立和為之奮鬥的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的人性無盡地趨向神性,與神合二為一。霍金說,如果沒有愛,整個宇宙世界將會是一片荒漠。他之所以如此說,正是由於看到了人的精神的偉大,而物質世界僅僅是我們作為人為這個宇宙做出的一個里程碑式的開始。

教育是一種雙向互動,讓彼此保持開放、自由、包容的態度

迷失,迷茫,戰爭,殘殺,野蠻,復仇,至暗時刻,人類既然已經在這種帶有著原始罪惡性的歷練中走了出來,就永遠不會再走回去。教育不僅讓我們向善,更讓我們彼此團結,在激情與碰撞中,看到各自心中的那團聖火。

對自我的教育是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的。自我革新,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批評與優化,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看到自身的不足,進而實現提升和進步。過去、現在、未來,此地此境,既然我們必須活在時空中,我們就應該了解歷史,關注現在的現實問題,進而勇敢而富有熱情的面對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